活动类型包括哪些大班社会教育活动社会活动概念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9-19
黄裕生,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德国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中国社会科学网: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
黄裕生,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德国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中国社会科学网: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辉煌的历史;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首先请为我们解析一下“何为劳动”。
黄裕生:劳动不仅是人类生存的手段,也是人类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途径。正是劳动使人类不断接近自然,又远离自然:在通过劳动不断揭示自然奥秘的同时,又不断把人类架在新的技术与工具之上而悬离自然。在这种接近—远离中,人类不断走向自我差异、自我突破而有代际差,并因而才有历史。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劳动创造了文明,创造了历史。
聂敏里:“劳动”是一个最日常的汉语词汇,同时也仿佛拥有最清楚明白的意思,但是,实际上,“劳动”又是一个内涵极其复杂而常常给人们造成思想混乱的概念。
在我们当代的汉语语用中,“劳动”这个概念是深深受到马克思主义塑造的一个概念,因而我们会将“劳动”理解成为一个泛指一切具有生产、创造性质的人类活动的总名,在其下进一步划分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或者物质劳动、精神劳动这两个最基本的子类,由此将各种具体的社会分工部类和社会分工形式涵盖进去。
但是,这仅仅是对“劳动”概念的一种理解方式。而在另一种理解方式上,“劳动”则被等同于谋生性的活动,它是同维持人的肉体生命的存在的直接物质必需品的生产联系在一起的,而当这种性质的活动存在于人对人的奴役和剥削的社会结构中,并被直接固化为受奴役和受剥削的人群的专属的社会活动形式,它也就取得了其贬义的特征。因此,从这一视角出发的对“劳动”的理解,“劳动”就总是同奴隶性质的、受强迫性质的人类活动形式联系在一起,而与具有自由权利的人类其他活动形式——例如活动、道德活动、沉思活动、游戏活动等等——相对立,后者被看成是符合人的本性的活动形式,而前者被看成是与人的本性相违背的活动形式。
这种受奴役、受强迫的“劳动”当然是与人的本性相违背的活动形式,但是,很显然,这并不是由其对维持人的肉体生命存在的直接物质必需品的生产特征所带来的,而恰恰是由它在特殊的社会结构中处于受奴役、受强迫和被剥夺的特殊社会地位所带来的。从而,在这里所存在的是应当如何将劳动从这种受奴役、受强迫和被剥夺的社会地位中解放出来的问题。
显然,正是从这个角度来看,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并不是像许多非马克思主义,甚或反马克思主义的学者看来的那样是将一种与人类本性相违背的活动形式看成了人类的基本活动方式,相反,正是按照马克思的“劳动”概念,才存在“劳动”解放的问题,也就是将劳动从其社会异化的形式中解放出来,因为,那种与人类本性相违背的活动形式在马克思那里正是用“异化劳动”这个概念来指涉的,而“劳动”概念本身,马克思用它所指的是一种人类创造自身生命生活的积极的活动形式,它不仅包括对人的肉体生命的生产,而且也包括对人的社会关系的生产,从而社会活动概念,在马克思那里,“劳动”概念是一个将人类的各种积极创造自己的全部生命生活的活动形式包含在一起的概念。
显然,所谓“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正是建立在这样一种积极的劳动概念的基础上的,而它的前提条件无疑是一个人民当家作主、劳动者成为社会主人翁的社会形态,只有在这样一个社会形态的基础上,劳动才摆脱了它的受奴役、受强迫、被剥夺的状态,劳动者也才能够摆脱它的受侮辱和受损害的状态,成为文明创造的真正主体。
韩强:劳动是指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它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也创造了人类社会,正是在劳动中,人们相互协作,结成社会,人也成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是一切历史的基础条件。正是有了劳动,人们才能创造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人类社会才能生存、延续和发展。因此,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也是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中国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高度重视劳动,注重发挥劳动阶级的作用,紧紧依靠劳动人民,依靠工农大众,做到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党领导、建设、改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其根本就在于始终坚持动员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极大激发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建设和改革热情,形成了正确的群众路线,形成了与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优良作风。党的以来,我们党更加重视保障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作用,更加重视劳动教育、劳动锻炼,更加注重劳动精神的培育。习总多次提出,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焕发劳动热情,创造美好未来,凝聚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磅礴伟力。所有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党科学的劳动观。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在生产中的广泛运用,人类劳动的形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劳动的本质没有变,劳动仍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劳动人民也仍将是社会变革的主导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网:劳动在人类文化发展、文明演进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请为我们梳理一下劳动与文化发展、文明演进之间的辩证关系?
黄裕生:劳动的特殊性就在于,它能够生产出不在场、非现成的东西,甚至是自然界不存在的东西。虽然劳动总是需要借助于自然界的事物,却能造出自然界没有的事物。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劳动就是一种能够把不存在变成存在、把无的东西变成有的东西的创造活动。那么,劳动如何能够具有这样的创造力呢?或者更具体地问:劳动如何能够创造出自然界原本没有的事物呢?这全在于劳动乃以劳动者能够设置目的为前提。因为正是通过设置目的的活动把非现成或原本没有的事物确立为有待于实现的对象。但是,设置目的的活动又要以人们能够打开可能性世界为前提,或者说,要以能够突破自然对人的限制而跳出因果必然性的封闭为前提。因为如果人不能跳出因果必然性的限定,那么,人就只能生活在自然所限定的封闭世界里。但是,在这样一个封闭的世界里,除了既定的一切现成物或固有物,没有其他可能性。这意味着任何设置目的的活动都是不可能的。
就设置目的的活动是以跳出自然的必然性而能打开可能性为前提而言,这种活动就是以自由为前提。因为否定或独立于自然的因果必然性乃是自由的一个消极维度,却是人的一切积极自由的起点。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人的一切劳动是以人的自由存在为前提的。没有自由这种存在方式,就不会有人的劳动。人类历史就是劳动史,而在根本上说,就是人类展现自由与实现自由的历史。
聂敏里:尽管劳动、特别是社会性质的劳动是人类将自己与动物根本区别开来的活动形式,但是,却也同人类一定的社会形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社会的发展程度影响着劳动的发展程度,反过来,劳动的发展程度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程度。
在一个等级制的社会中,由于社会阶层的固化,因而,社会分工的一定的形式——这也就是劳动的一定的形式——总是同这个等级制社会的一定的阶层或阶级联系在一起的,从而,本来社会管理也是社会分工的一定形式,但是,在等级制的社会中,它变成了统治阶级的固定的社会职能,而物质资料的生产,本来是一个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但是,在等级制的社会中,它却变成了被统治阶级的固定的社会职能。这不仅典型地体现在例如柏拉图《理想国》的哲学王、护卫者、生产者的结构中,这实际上是对古典希腊奴隶制的社会结构的反映,也典型地体现在例如孟子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思想中,这当然是对中国古代等级制社会结构的反映。因此,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尽管社会分工的每一个部分都是必不可少的大班社会教育活动,但是,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之间却存在着不平等的关系。
劳动本身的被解放是一个历史过程,而这同时也就是一个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劳动从一个等级制的社会结构中被解放出来,不同的劳动形式作为社会分工不可或缺的要素彼此之间具有平等的地位,这严格说来是现代文明发展的产物,因此,相对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一个巨大的进步就是,不仅劳动的创造人类文明的地位被认识到了,而且劳动与劳动之间还取得了形式的平等,处于自由竞争的关系中。但是,毫无疑问,这的确仅仅是一种形式的平等活动类型包括哪些。因为,积累的劳动就是财富,而进入雇佣劳动关系中的财富就是资本。因此,尽管劳动本身是平等的,但是,作为资本的劳动和作为商品被出卖的劳动之间却不是平等的。这就是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活动类型包括哪些。因此,在资本的统治下,尽管劳动与劳动相互之间处于平等的自由竞争关系中,但是,这种竞争关系也在不断地产生着劳动与劳动、从而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显然活动类型包括哪些,如何给予劳动以实质的平等,将劳动从各种形式的社会不平等关系中解放出来,这是任何一个在现代文明基础上发展人类文明的社会形态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本身也就是一个社会是否具有更高文明水平的体现。
韩强:人们通常认为,文化是人类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就其形态来说,存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几种主要形态。由此可以看出,劳动是文化的源泉,是人类文明的源头。
众所周知,劳动在人类从猿到人的转变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正是出于劳动与生存的需要,人类才直立起来,从而脱离了动物界,最终演变成真正的人类。人类创造的一切文化、文明无不打着劳动的烙印。从各种考古发现看,无论是发掘出的生活器皿、祭祀用品、生产工具,还是文字符号、文化典籍,都是劳动创造的,是劳动的产物。离开了劳动,离开了劳动阶级,人类就一刻也不能生存,也难以创造出灿烂的文明。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实际上,人类社会文明的演进也是劳动的结果。正是由于劳动效率的提高社会活动概念,产生了剩余产品,而对剩余产品的占有导致产生了统治阶级大班社会教育活动,人类社会由此进入阶级社会。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始终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其根本就在于正是广大劳动阶级反对少数统治阶级的斗争,使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建立起来,从而促进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协调,进而促进了社会发展。可以说,劳动是人类文化发展、文明演进的根源所在。要促进人类的更好发展,必须把劳动置于基础地位,尊重劳动阶级,保障劳动权益,激发劳动活力,提高劳动效率。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劳动的作用和价值进一步凸显大班社会教育活动,是人们创造美好生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着力所在,伟大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成为劳动人民在新时代奋楫扬帆、砥砺前行的最美注脚。劳动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辉历程和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过程中将扮演怎样的角色?或者说将发挥什么样的特殊作用?
聂敏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具体体现。但是,在我们强调它的“中国特色”的性质的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了它的“初级阶段”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总体上仍然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因而,它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仍然存在着不够发展、不够发达的特点,甚至在很多方面与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相比也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也就决定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劳动仍然有其需要发展、需要完善、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作为社会主义形态下的劳动,至少在社会一般观念的层面,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得到明确规定的,普通劳动者作为人类文明的创造主体的地位也是得到普遍承认的,因此,如何发展和完善社会生产关系,以保障劳动者的这一社会地位,以便他们更好地发扬劳动的创造精神,创造人类的新文明,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着重关注的问题。
韩强:劳动的基础性地位决定着必须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氛围,才能激发社会的劳动、创造活力,使劳动成为“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前提,也为实现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基础。
劳动精神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精神风貌,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精神状态,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意志品质。2020年11月24日,习总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新时代的劳动精神集中体现为伟大的劳模精神,这一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在劳动领域的传承和发展。
当前我们正面临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任务,要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只有在全社会更好地弘扬劳动精神、付出更艰辛的努力才能实现。因为劳动精神蕴涵着时代价值,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使劳动成为锤炼坚强党性和人民性的强大力量;劳动精神凝结着人民立场,只有坚持人民至上,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劳动、尊重人民;劳动精神体现着创造价值,劳动必然意味着创新,只有开拓创新,才能使劳动精神发扬光大;劳动精神预示着美好生活,美好生活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实现,要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必须在辛勤劳动活动类型包括哪些、诚实劳动中创造美好未来。
黄裕生:劳动的荣光不仅在于每个人都是通过劳动养活自己,奉献他人,更在于每个人也是通过劳动实现自己的自由,同时扩大他人的自由活动类型包括哪些。
劳动的水平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而劳动水平取决于劳动的三大要素:技术、工具与组织。所有劳动都基于一定的技术与相应的工具,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则是基于某种组织机制。这里要提示一点的是,人类据以劳动的工具并非只有物质形态的器械,还有一种很特殊而常被忽略的工具,那就是概念—符号系统。因为人类不仅能够以器械去改造事物,而且能够以概念系统去改造世界——通过概念对事物进行凸显或删减,进而确立事物之间的各种复杂的关系。运用这种工具的劳动构成了通常被称为脑力劳动的那种劳动的主要部分。
单就技术与工具的发展和更新而言,无疑要求劳动者要有充分的自主空间,否则,器械工具的创新是不可能的,概念系统的更新更不可能。这意味着,劳动水平要持续提高,需要保障劳动者充分的自主空间。在概念系统的版本水平甚至越来越决定了器械性工具水平的今天,保障劳动者充分的自主空间显得尤其重要。
聂敏里:在新时代,如何做到更为充分地保障每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权利,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尤其是尊重普通劳动者的风尚,为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创造一个心情舒畅、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能够得到充分施展的社会环境,就是一个需要迫切予以关注的问题。只有每一个普通劳动者获得了尊重,他们的创造才能有了充分施展的空间,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才能提升到更高和更丰富的层次。
韩强:首先要大力营造尊重劳动的社会氛围。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引导每一个公民以做普通劳动者为荣;要尊重劳动者,保障每一个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要大力宣传以自己的劳动作出非凡成就的劳动者,特别是其中的科学家、发明家、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要通过宣传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的正确导向。
其次要促进领导干部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弘扬劳动精神、传承劳动精神必须从领导干部做起,如果广大领导干部都能亲自参加劳动,经常深入到工人、农民等普通劳动者之中,就能够感受劳动的艰辛,就不会脱离群众,也会少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过去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对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起到了很好作用。今天,党面临的脱离群众危险是尖锐而严峻的,我们必须促进领导干部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领导干部都能够定期从事生产劳动,经常深入群众之中,这应作为保证我们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的关键举措坚持下去。
最后,要加强青少年的劳动教育。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必须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使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结合起来,才能使青少年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人。当前,青少年的劳动教育正在受到普遍重视,特别是针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正在全面开展起来,这是非常可喜的。必须更好地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促进青年学生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和工农大众相结合,在劳动中经受锻炼,培养劳动情感,提高劳动技能,从而继承好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弘扬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社会主义劳动关系,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创业观,培养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社会活动概念。加强青少年的劳动教育,既极为必要和紧迫,又任重而道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